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作物
牛蒡的人工栽培与管理技术
【更新时间:2014-02-15】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牛蒡又名大力子、蝙蝠刺等,以其肥大的肉质根供食用。

一、起源与分布 牛蒡原产亚洲,中国从东北到西南均有野生牛蒡分布。公元940年前后,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多年选育,出现很多品种。目前栽培和食用牛蒡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日本和中国台湾省。中国过去基本不作蔬菜用栽培,少量栽培用于中药。近年来,随着出口栽培面积扩大,国人也开始食用起来。

牛蒡在日本也非大路蔬菜,食用量有限。由于牛蒡作为中药材有败火、解毒、治牙痛等功效,属药用保健蔬菜,近年来食用量有上升趋势。但是日本国内的产量却上不去。这是由于栽培牛蒡,特别是收获时,费工极多。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工工资很高,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农民不愿种植。在这种形势下,劳动力过剩,人工工资低廉的中国就成了日本的牛蒡生产出口基地。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试种牛蒡出口成功。1993年山东省出口牛蒡数千吨,农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从此,种植牛蒡热遍及山东、江苏等地。

二、营养价值与用途 牛蒡的主要食用部分是肥大的肉质根,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肉质根富含菊糖和维生素B、维生素C,并含有相当数量的铜、锰、锌等物质。牛蒡根具有芳香气味,可炒食、煮食,或做成干制脆酥片,还可酱渍、盐渍或加工成牛蒡汁作饮料。在日本牛蒡被视为强身保健蔬菜,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牛蒡在中国为中药材料,其根、果实和叶均可入药。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化痰、解毒通便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咽喉不利。咳嗽不爽、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痈肿疮痛、便秘等症。牛蒡为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保健蔬菜。牛蒡种子含油达18.2%,可作为工业用油。

三、特征特性 牛蒡为菊科牛蒡属的二三年生草本植物。

牛蒡肉质根圆柱形,长60-120厘米,粗3-4厘米,表皮黄褐色、黑褐色等,肉质灰白色,稍粗硬。

叶片轮生,广心脏形,全缘呈波状,叶片背面密生灰白色茸毛,有长叶柄。生长中期长出的叶片在茎上互生,广卵形或心脏形,向上叶片逐渐变小,叶柄渐短。基生叶片很大,长50厘米,宽45厘米,色淡绿。

牛蒡茎高1.5米左右。第二年或第三年春天抽生花薹。直径约4厘米的头状花序簇生排列呈伞房状,总苞球形,内着生上百个管状两性花。花冠紫红色,筒状5裂,雄蕊着生在花冠中央。子房椭圆形,下位一室,柱头细长2分叉,自花授粉。

牛蒡的开花期为7-8月。开花后1个月左右种子成熟。果实为瘦果,长0.6-0.8厘米,宽0.2-0.3厘米,倒卵形弯曲,灰黑色,表面有数条不明显的棱线,千粒重12-14.5克。果实即为种子。

牛蒡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耐寒、耐热性均强。种子发芽温度为15-30℃,适温为20-25℃。15℃以下,30℃以上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种子发芽需一定光照条件,发芽期有光照条件可起促进发芽的作用。新采收的种子有休眠期,可用变温处理,或硫脲浸种打破休眠。植株生长适温为20-25℃。地上部不耐寒,在3℃左右时,即枯死。根部耐寒,可耐-10℃的低温。

牛蒡是绿体通过春化的作物。在肉质根直径1厘米以上,气温在5℃以下,较长时间才能通过春化阶段。在12小时以上的长日照条件下,才能抽薹开花。

牛蒡的叶片大而多,蒸腾作用旺盛,生育期需要较多的水分供应。但根系不耐涝,在地下水位高或积水的地内,经2天以上,即会腐烂或大量发生歧根。

牛蒡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栽培。栽培前需深翻土地0.5-0.8米。生长期需要大量的肥料。适于在有机质丰富的疏松地块栽培,不适于过分粘重的土壤。忌连作,适宜的PH为7-7.5。

四、类型与品种 中国栽培牛蒡历史很短,尚无自己育成的品种,多从日本引进。

按生育期长短,牛蒡可分为三种类型:

早熟品种:生长期90天左右。植株较矮,叶片较小。一般于3月中旬播种,6月中旬收获;或于8月上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肉质根长30-35厘米,根粗1-1.5厘米。又名小牛蒡。

中熟品种:生长期150天左右。植株大小介于早、晚熟品种之间。一般4-5月播种,9月开始收获。又叫中牛蒡。

晚熟品种:生长期180天左右。春季4月播种,10月收获。植株高大,叶片大,生长势强。肉质根长70-140厘米,粗3-4厘米。又叫大牛蒡。



目前国内常用的品种有:

1、柳川理想是中国栽培的主要品种。属大牛蒡类型。

抽薹较迟,春、秋栽培均可。肉质根长75厘米,粗3厘米。该种裂根少,空心迟,肉质柔嫩,香气浓,品质好。

2、渡边早生是3月播种,夏季收获的中早熟品种。根长70厘米。肉质根膨大快,肉质柔嫩,香气浓,品质佳。

3、地皇牛蒡适于秋播,肉质白嫩,裂纹少,品质较好。

4、野川是中晚熟品种,大牛蒡类型。叶片叶柄较宽,长势旺,根长100厘米左右。头部较粗,皮色深褐,易糠心,早春易抽薹。

5、松中早生牛蒡是早熟类型。抽薹晚,可用于春、秋两季栽培。肉质柔嫩,白色,无涩味,烹妊时不变黑。根毛少,裂根少,根长70-75厘米,根形整齐一致,收获期较长。

6、大长根白内肌牛蒡根长,不易分枝,产量高,品质好,春、秋栽培均可。

五、栽培季节 牛蒡的适应性很强,播种期范围很宽。

春季露地栽培可从3月上旬至6月上旬露地播种,于6月至9月陆续收获。秋播露地栽培在8月上旬播种,于12月至翌年4-5月陆续收获。利用地膜小拱棚栽培,于10月中下旬播种,翌年5月收获。利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进行越冬栽培,于9月中下旬播种,翌年1-3月收获上市。

六、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1、栽培时间 山东省一般是3月上中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6-7月收获。如用晚熟品种于8-9月收获。

2.整地、作垄 栽培牛蒡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灌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地块。

播种前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75000千克,复合肥750千克。按照播种带深翻80厘米以上。翻后作垄。春播垄向东西。栽培垄有单行垄和双行垄两种。单行垄的行距60厘米,在行中间挖20厘米宽、80厘米深的沟。沟内混入肥料及少量杀虫农药(辛硫磷)。沟内填土后,在沟上筑梯形垄,垄高30厘米,底宽30厘米,顶宽20厘米。双行垄的行距为120厘米,在中间挖40厘米宽、80厘米深的沟。施肥后,在沟上筑梯形垄,高30厘米,顶宽60厘米,底宽80厘米。

牛蒡的根入土深达1米,只有深挖沟,才会使牛蒡根长、产量高、畸形少。一般挖沟深最少为80厘米,有条件时可达1米以上。挖沟时,表土与底土分放两侧。表土与有机肥拌匀、整细,剔出石块、砖瓦等杂物,放入沟底;底土与有机肥混匀放在上层。

3、品种选择 春播牛蒡可根据收获期选用不同的品种。收获期是根据预测市场价格确定的。通常情况下,头一年市场价格高,如当年栽培面积扩大,则市场价格会逐渐下降。这种形势下,易选用早熟品种,于3月早播种,争取早上市,力争在价格不太低时收获。如果头一年市场价格很低,当年播种面积偏少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会逐渐上升。此时宜选用晚熟品种,在4月份播种,争取晚些时间收获上市,力争在价格较高时上市。所用品种在品种一节中已经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4、播种 播种前,先浇一次大水,使土壤沉实,再扶垄播种。

播前先浸种催芽。将种子用25-30℃的温水浸泡4-6小时后,捞出用湿纱布包好,放在25-30℃的温度条件下,保持湿度。约经30小时,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单垄栽培时,在垄中间开3厘米深的沟,浇小水,水渗下后,按10厘米株距点种籽粒,后覆土2厘米。每公顷播种150000粒左右。双行垄作时,在垄上按小行距40厘米,开2道浅沟,株距10厘米,每公顷165000-180000株左右。每公顷播种量2.25-3千克。

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保墒。如无地膜,可在播种行上覆盖一层麦草保墒。出苗后及时清除麦草。

5、田间管理 播种后,由于覆土太薄,土壤易干旱影响出苗。因此,应及时检查,如缺墒,可在麦草上撒水,或在播种沟旁开小沟浇水浸润。大雨后应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

播种后,10天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在阴天或傍晚陆续撤去覆盖的麦草。防止中午撤草,幼苗突见强日光造成灼伤。覆盖地膜者,出苗后应立即破膜开小洞引苗出膜,防止薄膜压苗,造成热伤。

待幼苗2叶期时间苗。间除生长不良,叶色过浓、病、残、伤株。有缺苗处,可在苗密处挖苗移栽补齐。4-5片叶时定苗,定苗株距为20-30厘米,每公顷52000-75000株。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有的地区定苗株距为15厘米。这样高的密度适于砂质土地块,由于土质不肥沃,单株生长不大,不致引起徒长。而且收获时,不须挖掘,只要用力拔起即可。后期密度显大时,可拔收大株,留下小株继续生长。定苗不宜过早,防止死苗引起缺株。

幼苗出齐后,及时中耕松土,保持土壤通透,提高地温。松土开始应浅,定苗后逐渐加深,植株封笼后停止中耕,防止造成机械损伤。夏季应及时人工除草,防止草大压苗。

牛蒡生长期很长,应及时追肥。在定苗后,牛蒡进入4叶期,叶的直径达10厘米,根长达40厘米左右,此时植株生长旺盛,应进行第一次追肥。可每公顷施复合肥450千克,在离苗10-15厘米远处开浅沟施入。追后立即浇水。第一次追肥后15-2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追肥,每公顷施复合肥450千克,可随水冲施。第二次追肥后15-20天进行第三次追肥,每公顷施复合肥300千克,方法同第二次。

每次追肥后,应及时浇水。适宜的土壤湿度是见干见湿,即地表5厘米的土壤略干即浇水,一般5-7天浇一次水。土壤过分干旱会降低产量,过涝会致死。雨季应及时排水防涝,防止水多烂根。

牛蒡丝

6、收获 根据牛蒡的品种特性,待肉质根长至规定大小,即应收获。收获过早,肉质根未长成,产量降低;收获过晚,肉质根老化,易出现糠心,降低质量。一般按生育期收获为宜。

由于牛蒡为出口产品,国内基本无市场,所以收获期应根据外贸出口单位的收购时间来决定。只要价格合理,可以适当早收10-20天,如果收购单位来的迟,也可晚采收10-20天。亦即牛蒡的采收期不是很严格。

收获时,留10-20厘米长的叶柄,上部用刀削去。然后从垄的顺侧挖深沟80-90厘米,露出肉质根后,拔出。土质疏松地,可挖深40-50厘米后,用手拔出。在砂土地上,也可直接用手拔出,而不必挖掘。有条件的地方,可购买日本发明的挖沟机收获。不论用何种方法,收获时应注意勿伤肉质根,或拔断肉质根。

收后去泥土、须根,留叶柄2厘米长,上部切去。然后分级,一般长度在50厘米、粗2厘米以上的为一级品。单株重0.3-0.4千克,大者达1千克。

七、秋季露地栽培技术 秋季露地栽培方式目前国内利用较多,是主要的出口栽培方式。

1、栽培时间 山东地区秋播一般于8月上旬播种,于12月开始收获,一直可延续到翌年4-5月。

2、整地、作垄 秋季栽培牛蒡选用的地块要求与春季栽培相同。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灌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为最适宜。忌黏土、盐碱土及土层太薄的地块,在上述地块栽培时,易出现畸形和次品,产量也不高。由于生长初期正值北方雨季,所以栽培地一定注意要地势高燥,不积水。否则会因积水涝害而死苗或烂根。

前茬作物收后,及时清理田园,把植株残体清理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立即深翻,挖沟,施入有机肥,方法参照春季栽培。

3、品种选择 秋季播种后,生长期很长,几乎整个冬季和翌年初春都可收获,为了提高产量,宜选用中、晚熟品种。在类型与品种一节中介绍的中、晚熟种均可。

4、播种 如果计划当年收获,牛蒡的秋季播种期不应晚于8月上旬。播种太晚,则在严霜来临前生长期不足,肉质根未及充分长成,影响产量。

播种前可浸种催芽,也可干籽直播。为使出苗迅速、整齐一致,以浸种催芽为宜。浸种催芽方法同春季栽培。

播种方法参照春季栽培。秋播时一般不用地膜覆盖。为防止大雨拍苗和保持墒度,可在播种行上覆盖一层麦草。出苗后及时扒去。

5、田间管理 播种期,天气炎热,土壤易干燥。在出苗前,为保持墒度,保证出苗,应及时在麦草上浇小水,保持土壤湿润。遇大雨应及时排水防涝,并中耕松土,防止土面板结。

出苗后,在阴天或傍晚陆续撤去覆盖的麦草。

幼苗2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保苗密度同春季栽培。

由于秋季栽培利用的是晚熟品种,株形较大,所以密度应稍小些,每公顷52000株左右为宜。

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不下雨时,每5-7天浇一次水。遇大雨应及时排水防涝。浇水及大雨后应及时中耕,保持土壤通透,并随时消灭杂草,防止草大压苗。

牛蒡生长中期正值9-10月天气凉爽季节,气候适宜,生长旺盛,故应及时追肥浇水。方法与次数同春季露地栽培。

进入11月,天气渐冷,蒸发量降低,可减少浇水次数,停止追肥。只要土壤不干旱就不用浇水。

6、收获 待严霜把叶片打死后,即可开始收获。收获方法同春季栽培。由于肉质根耐寒性很强,因此,只要土壤冻结不厉害,从12月份至翌春3-4月,可随时收获。



八、越冬栽培技术 随着保护设施的迅速发展,牛蒡的越冬栽培也发展起来。由于牛蒡的耐寒性很强,可以利用保温性能较差的保温设施,投资不大。越冬栽培牛蒡的收获期在严冬1-3月,收获不受土壤冻结的限制,且此时牛蒡上市量少,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因此,生产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1、栽培时间及设施 越冬牛蒡一般利用有草苫子覆盖的塑料中、小棚,也有用保温性能较差的日光温室进行栽培的。山东地区于9月中下旬播种,翌年1-3月份收获上市。

2、品种选择同秋季栽培。

3、整地、建棚 牛蒡越冬栽培整地方法同秋季栽培。在整地时,应预留出建塑料棚或日光温室的位置来。如有条件,最好先建好日光温室或塑料中、小棚的骨架,再进行播种。这样可减少建保护设施时对幼苗的损伤。

在建塑料中、小棚时,棚间的距离适当留大一些,一般为1.5-2米。以备存放草苫子,以及覆盖草苫子工作方便。

4、播种方法参照秋季栽培。

5、田间管理 间苗及苗期管理同秋季栽培。

在10月上中旬,晚霜来临前,应把保护设施的塑料薄膜扣好,保持适宜温度,防止霜打死叶片。10月外界气温较高,白天应把塑料薄膜底部掀开,进行大通风,夜间扣严。保持夜间10℃左右,白天20-25℃,超过28℃即放风。11月,外界气温逐渐降低,应逐渐减小白天的通风口。夜间除了扣严塑料薄膜外,还要加盖草苫子保温,保持温度同10月份。12月至翌年1月,外界严寒,应扣严塑料薄膜,夜间覆盖草苫子。有条件时,在播种行上加设小拱,覆盖地膜,尽量保持适宜的温度。只要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0℃,牛蒡即可继续生长。

在扣薄膜前,浇水、中耕同秋季栽培。10月中旬扣薄膜后,由于蒸发量减少,应逐渐减少浇水次数。10月中下旬,7-0天浇一次水,11月10-15天浇一次水,以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为原则。12月至翌年1月,只要土壤不干旱,即不需浇水。待2月,外界天气转暖后,可增加浇水次数。

生长期追2次肥,一次在10月中、下旬,一次在11月上、中旬,方法数量同春季栽培。12月后,浇水次数减少,可不用追肥。

6、收获可根据市场需要和价格高低,于1-3月随时收获。

九、地膜覆盖春早熟栽培技术 为了在春季能提早上市,利用地膜做成小拱棚,在初冬、晚秋播种,幼苗越冬的栽培方式近年来有所发展。这种栽培方式利用了土地冬季的空闲时间,投资较少,初夏即可收获,经济效益较好。

1、栽培时间和设施 山东地区于10月中下旬播种,翌年5月即可开始收获。所用保护设施为地膜小拱棚,即在播种行上用细树枝,或细竹竿或竹片,架设高15-25厘米、宽30-40厘米的小拱,上覆地膜,地膜两侧用土埋住。

2、整地、品种选择同越冬栽培。

3、播种 播种方法同越冬栽培。播后,立即用粗1厘米,长40-50厘米的细木棍或细竹竿,在播种行上斜向,或交叉插成高15-25厘米、宽30-40厘米的小拱,上覆地膜。

4、田间管理 10月下旬至11月初,开始出苗。11月如土壤干旱,应浇一次小水。在土壤结冻时,浇一次水。

11月中下旬,地膜小拱棚内的气温降到0℃以下,幼苗的叶片干枯,根部进入越冬阶段。

12月至翌年1月,一般不进行田间管理。有的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土壤蒸发量大,土壤过度干旱,为防止幼苗旱死,可浇一次小水。

2月气温回升,幼苗开始长出新叶,需水量渐大,于中旬根据情况浇一次水。3月每7-10天浇一次水,4-5月每5-7天浇一次水,整个生长期以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为度。

3月中下旬开始旺盛生长,4月上中旬肉质根开始迅速膨大,此两期各追一次肥,每次每公顷复合肥300千克。

3月中旬后,外界气温渐高,地膜小拱棚内晴天白天温度有时升至30℃以上。为防止高温伤害,可在地膜上插洞放风,或支起一侧薄膜放风,夜间再扣上。4月上旬后,植株渐大,外界气温己高,可把地膜小拱棚落下,作地膜应用,让植株在露地条件下生长发育。

5、收获参照春季栽培。

十、周年多茬栽培技术 由于牛蒡栽培主要用于出口,而且多是在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形势下,人们踊跃进行生产的。所以,不考虑间作、套种方式,一般为单作、单种。

春季露地栽培用地,多为冬闲地,头年可为玉米茬,或秋冬菜地。产品收获后,可种秋菜,或冬前播种小麦。

秋季露地栽培用地,一般用麦茬地,或春茬菜地。产品收获后,翌年种春玉米或春茬菜。

越冬栽培用地,前茬多为麦茬地,或夏菜地。翌年,牛蒡收获后,可进行黄瓜、番茄、辣椒等春早熟栽培。上述蔬菜,应于冬季提早育苗。

由于牛蒡生产面积不十分大,加之不耐连作,所以不要重茬种植。

十一、病虫害防治 牛蒡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紫纹羽病等。由于种植年限短,面积不很大,尚不十分严重。但是,应及时防治,以防蔓延,影响产量。

1、牛蒡黑斑病

(1)症状 多发生在秋季,幼苗期发生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发病初,叶上病斑茶褐色、圆形,大小2-20毫米,表面平滑。后期病斑中间变薄,浅褐色至灰色,易破裂或穿孔,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2)防治方法 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病源;播种前用40-50℃温汤浸种;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适当稀植,改善通透条件;发病初,喷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上述药之一,10天一次,连喷2-3次。

2、牛蒡白粉病

(1)症状 发病初,叶片上生白色粉状斑,叶背面多,圆形。后期叶片变褐,斑上长出黑色小粒点。

(2)防治方法 实行2-3年轮作;适当浇水,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料;发病初可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12.5%速保利2000-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上述药之一,10-15天一次,连喷2次。

3、牛蒡细菌叶斑病 又名细菌性黑斑病。

(1)症状 叶片发病,初生许多水渍状暗绿色圆形至多角形小斑点,后扩大,在叶脉间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多角形斑,中央灰褐色,有的卷缩。叶柄病斑呈黑色短条状,后稍凹陷,干枯。

(2)防治方法 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源;采用高垄栽培,勿大水漫灌,防止传染;发病初可用:30%绿得保4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或47%加瑞农800倍液,上药之一,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

4、牛蒡虫害 牛蒡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牛蒡象、金针虫、蛴螬、线虫等。地上害虫可用50%抗蚜威2000倍液;50%辟蚜雾2000-3000倍液;50%马拉硫磷15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可用冬季深翻、糖醋液诱杀成虫、毒谷撒在地面上毒杀害虫等方法防治。

十二、贮藏保鲜与加工 出口牛蒡的收获期很长,在产品长至一定大小后,可根据市场行情随时采收上市。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可在地内继续生长。一般品种,在地内生长贮藏可达1个月左右。在晚秋成熟的牛蒡,可在地内贮藏,直至翌年春季,何时上市,何时收挖。也可在收后去尖、洗净,晾干,包以湿布,或装入塑料口袋中密封,贮于冷库中,置于0℃左右的环境条件下贮藏。也可选高燥、阴凉的地块,挖坑埋入沙中,上覆塑料薄膜,保持一定湿度。上述方法均可贮藏数个月。

山东省有的地方为了减少牛蒡出口量减少造成的积压浪费,采用盐渍贮藏法。即把鲜牛蒡肉质根贮于缸内或用塑料薄膜衬垫的坑内,一层牛蒡一层盐。经盐渍后,可贮存数个月。

中国生产的牛蒡多为鲜菜出口。收获后,在叶柄2厘米处切除,然后分级。一般长度在50厘米以上、直径2厘米以上者为一级品。单株根重一般为0.3-0.4千克,大的可达1千克以上。早熟种可稍小些。整理好后,装箱出口。

牛蒡屑

十三、发展前景预测 目前中国种植的牛蒡主要用于出口,国内基本没有市场。进口国是日本,由此看来,牛蒡在世界上也属稀特蔬菜。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由于经济发展,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从事工、商业工作。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导致生产用工较多的蔬菜如牛蒡等的栽培面积锐减。为了解决市场需求,日本政府谋求从中国进口蔬菜。在这种形势下,山东省开始栽培牛蒡用于出口。

在栽培牛蒡的开始几年,由于生产量少,外贸收购量大,价格较高,种植的经济效益甚高,每公顷产值多数超过15万元,成为菜农致富的重要门路。由此,大大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随后的几年生产面积剧增。由于牛蒡在日本也不是大量需要的蔬菜,销量有限,其他国家和国内均无市场,因而造成大量积压浪费,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过后几年,生产面积减少,价格又开始回升,至1997年又积压浪费。1998年由于生产面积少,产品少,价格又激增。牛蒡生产面积的忽多忽少,价格的忽高忽低,农民收入的急剧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非常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生产的盲目性所致。日本市场的需求量基本是稳定的。但国内没有一个协调生产与出口的权威单位。外贸部门只管收购,不考虑生产。基层政府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为了追求个人政绩,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用行政干预手段,强迫农民扩种牛蒡,盲目扩大面积。等产品过剩时,又束手无策。这也助长了产量和价格的不稳定。广大农民受文化素质和环境的局限,不了解国际局势,盲目追随市场价格进行生产。上述原因都造成了国内生产的盲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措施是深化体制改革,学习我国台湾省的外贸经验,把出口贸易权解放,从少数官办外贸公司或由官方幕后控制的外贸公司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让广大农民群众也掌握出口权。实行农、贸合一,让农民生产,让农民自己合作出口,以销定产,生产、经营效益统一。这样才会避免前一时期的生产不稳定现象。

牛蒡的出口形势是长期的,日本市场的需要也是长期的。因此,牛蒡生产大有前途。

牛蒡的国内市场尚未开发,国人极少有食用习惯。这与栽培时间短,上市供应量少,尚不了解其营养价值有关。随着出口事业的发展,在国内大力宣传牛蒡的药用保健价值、食用价值,让人们逐渐了解牛蒡的食用方法,培养起广泛的食用习惯来。到那时,牛蒡既有出口市场,又有国内市场作后盾,就不用发愁市场单一造成积压浪费现象了。由上分析,可看出牛蒡的发展前景光明,由稀特蔬菜转为大路蔬菜的可能性很大,为时不远。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农村婚介 | 农业知识
Copyright © 2007-2022 www.chnn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QQ:806318180 网站维护:桂林网站建设  备案:桂ICP备16009539号-24
部分文章出自网络转载,本网不承担此类文章侵权行为的直接及连带责任;如发现侵权或错误请与站长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出调整。
[广西腻子粉] [柳州网站建设] [桂林叉车] [桂林白蚁防治] [南宁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