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作物
桑园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更新时间:2014-03-04】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焦斑病、烂斑病等,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云南省的鹤庆、祥云、沾益等主要蚕区均有发生,是目前危害云南省桑园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原:桑褐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格孢属真菌。病斑上的粉质块实际上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淡红色稍带粘性的粉质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二、病症:桑褐斑病只危害叶片,以嫩叶发生较多,病斑呈现于叶片的正背两面。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都可见到针尖大小的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叶色稍变黄,迎光看轮廓十分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如果受叶脉的限制便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后期病斑直径约2-10毫米,病斑边缘色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呈淡茶褐色或灰色,并散布小点状白色或淡红色的粉质块,略作环状排列,这种粉质块在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存在,最后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晚秋发病的病斑周缘通常有紫褐色晕,叶脉被浸染也变成紫褐色,叶背更为明显。当遇到天气多雨多湿时,病斑吸水膨胀,随即腐烂穿孔;遇干燥天气病斑中央往往开裂。严重发病的叶片上,许多病斑可相互连接成大病斑,不久叶片枯焦,形成“焦斑”或“烂叶”而脱落。如叶柄、新梢发病时,则呈黑褐色、长形略凹陷的病斑。

三、浸染循环及发病规律

1、浸染循环:桑褐斑病病原菌主要靠落地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但病叶霉烂后病菌也随之失活而不能越冬。上年病原菌如浸染新梢,则以菌丝体在枝条病斑上越冬。当第二年春季环境适宜时,落地残叶上的分生孢子盘和新梢上的病斑处都能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风、雨水或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一般病原菌孢子入侵后8-10天,即出现病斑,再通过4-5天,病斑上又产生粉质块,形成 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浸染。在整个桑树生长季节内,如果气候条件合适,即可引起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危害,甚至发生病害流行。

2、发病规律:高温多湿最有利于桑褐斑病的发生,其中多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桑园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以及培肥管理差的桑园发病较重。再者,桑褐斑病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的抗病性也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根据云南省的情况来看,一般春季较少发病,但到了夏秋季节就进入发病高峰期,尤其是5-7月份是发病的重点时期。

四、防治方法

防治桑褐斑病应从消灭病原菌、改进栽培技术和培肥管理等方面着手,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

1、品种。选择栽植抗病性强的品种,如湖桑32号、湖桑197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

2、改进栽培技术和加强培肥管理。首先,在桑树栽植时应合理密植,低洼多湿的桑园要及时开沟排水。同时,加强桑园耕作和锄草工作,以促使桑园通风透光。其次,在施肥上要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由于云南省大部分蚕区属于红壤酸性土壤,普遍存在缺磷钾肥,因此在施用化肥时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测土配方后进行科学施肥,从而增强桑树的抗病能力。

3、减少越冬病原菌的存在。这是防治桑褐斑病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各地在进行桑园冬季管理时,应把地面深翻1遍(深度为30-40厘米),深翻后让病原菌充分暴露并通过阳光照射以降低病原菌密度。同时,除尽桑园中的杂草,拾去地面的落叶和摘除被害叶片(此事应在落叶前进行)并统一焚烧,在冬季修剪时应把病枝、弱枝、枯枝、虫伤枝也剪除烧毁。如在桑树生长季节大量发病时,还应及时摘除病叶并进行统一深埋使之腐熟,以减少病原菌的大量扩散。

4、加强病害预测预报。采取合理有效药剂防治。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长期有效的病害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采取有效药剂进行统防统治(即统一药剂和浓度、统一喷药时间),把病害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具体是:

⑴在发病严重地区,进行桑园喷施波美4-5度石硫合剂,时间在桑树春季发芽前进行,或在秋蚕结束后用0.7%的波尔多液进行喷洒1-2次。

⑵预防期,在有桑褐斑病大量爆发的地区,在春蚕饲养前20天左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注意用药时加0.5‰的洗衣粉作展着剂效果更好)喷洒1次,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⑶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以后隔10-15天再喷1次,病情可得到很好控制。

⑷发病严重地区,应在每次养蚕上簇后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施桑园。

总之,桑褐斑病作为目前云南省桑园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和影响都有目共睹,我们只有掌握其病原菌特点、病症和发病规律并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才能保证桑叶的稳产、丰产,为养蚕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李金见 黎勇谋 储一宁 冉瑞法;云南省农科院科技产业处 罗坤;云南省农科院 徐明)

( 来源:《农村实用技术》2007.5期 )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农村婚介 | 农业知识
Copyright © 2007-2022 www.chnn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QQ:806318180 网站维护:桂林网站建设  备案:桂ICP备16009539号-24
部分文章出自网络转载,本网不承担此类文章侵权行为的直接及连带责任;如发现侵权或错误请与站长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出调整。
[广西腻子粉] [柳州网站建设] [桂林叉车] [桂林白蚁防治] [南宁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