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的采收与加工技术
【更新时间:2014-02-18】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一、蟾酥的采收
(一)采收时间。作为刮浆蟾蜍,在出蛰后经10-15天的恢复期,即可进行浆液的采收,一直到冬眠前15-30天停止,以利于蟾蜍进行体能储备而越冬。因此,浆液采收时间一般在春季到秋季之间,采浆的高峰期为6-7月份,在采收季节里,一般每两周采浆一次。
(二)采收用具。采收蟾蜍浆液忌用铁质器皿,以免浆液变黑,影响蟾酥的质量。采收浆液的用具包括:采浆用的铜制或铝制的夹钳、竹片、盛浆用的瓷盆或瓷盘。另外,还应备好手套、口罩、眼镜等,以防采浆时浆液飞溅进入眼鼻,引起肿痛。如操作不慎使浆液进入眼鼻,可用煎好的紫草水清洗,也可用甘草、白及片各30克煮浓汁内服。
(三)采收部位。蟾蜍浆液最多的部位是紧靠耳后的一对扁圆形大疣粒,即常称的"耳后腺"(雌、雄蟾蜍均有);其次是背部的皮肤腺瘤状突起。采浆时,一般先采收耳后腺的浆液,然后才是皮肤腺,以免蟾蜍挣扎喷溅较多的浆液,造成损失。
(四)采收方法。⑴挤浆法:在挤浆前,应将捕到的蟾蜍体表洗净,让水风干或晾干。然后左手抓住蟾蜍的后腹部,背部向上,拇指压背部,其余四指轻轻压腹部,使其耳后腺及皮肤腺充满浆液,此时,右手持夹钳夹挤耳后腺和皮肤腺,使浆液溅射到盛浆器内。夹挤腺体时,用力要适度,以腺体张开口为宜。如用力太轻,腺体的浆液难以全部挤出;如用力过重,又容易挤出血液或将蟾蜍腺体附近的皮肤撕伤,造成蟾蜍发炎死亡。一般每个腺体夹挤2~3次即可。为了使蟾蜍能够分泌较多的浆液,在挤浆前,可轻击或用竹签刺痛其头部,也可用辛辣物质如蒜、辣椒捣碎放入其口中,还可用75%~95%的乙醇涂擦耳后腺和皮肤腺等以刺激其分泌浆液。⑵刮浆法:用竹片或竹夹刮取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的浆液,刮取2-3次即可,其操作方法同挤浆法。采浆后的蟾蜍,切勿直接放入水中,以防腺体伤口发炎,造成死亡。要将其放在荫蔽干燥的地方,加强饲养管理,待恢复2~3天后,方可进入潮湿、有水的环境。
二、蟾酥的加工与贮藏
(一)加工。采取浆液后,要在24小时内进行加工,以免变质。如采取的浆液干净无杂质,可直接进行加工;如采取的浆液有杂质,则需要用铜丝筛或尼龙丝筛进行过滤。铜丝筛为80目或100目,尼龙丝筛为60目或80目,如浆液太浓不易过筛,可加入15%的洁净水搅匀后过筛,以加快过滤速度,易于筛出杂质。待筛面全剩下杂质时,刮净筛底背面的浆液,与滤出的浆液放在一起进行加工。
蟾酥的加工有三种形式:⑴片酥:又称片子酥、盆酥,是将过滤后的纯净浆液用竹片直接涂在洁净的玻璃板或竹箬、瓷盆上阴干或晒干而成。常见的片酥有两种:一种是圆形浅盘状,边缘突起,中央平坦,分层,半透明,坚而硬;另一种是长方形片状,四边和中央厚度基本一致,厚2-3厘米,不透明。两种片酥每块的重量均约15克。⑵棋子酥:又称杜酥,是将滤过的浆液置于玻璃板或其他器皿上,加工成扁圆形、似围棋子形状的蟾酥,每块重约15克。⑶东酥:又称团酥、块酥,是将滤过的浆液倒入圆形模具中,经晒干而成。其外观圆饼状,边缘较薄,中央较厚而凸出,下面凹入,直径6-10厘米,中央厚2-3厘米,每块重60-100克,为主要的出口产品。
大量生产蟾酥的养殖场,在进行蟾酥加工时,尤其是遇阴雨天气,可将滤过的纯净浆液置于通风处或阳光下晒至七成干,再轻轻从盛器中取出,于60瓦灯泡下或60℃烘箱内烘干。这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较多的浆液加工干燥,从而保证了蟾酥的质量。还有一种加工方式,即在采收的浆液中拌入适量面粉,晒至七成干时做成小圆饼,中间穿孔,用线穿起来后吊挂于通风处阴干。这种蟾酥因加入面粉影响了其纯度,投入市场时应加以说明,以便使用时掌握其用量。
(二)贮藏 蟾酥易发霉、粘结,所以加工干燥后的蟾酥应密封保存,以免变质,并适时投入市场。贮藏方法:称取0.5公斤干石灰粉放于密封缸底部,石灰上面铺一层干草或几层卫生纸,然后把用牛皮纸包好的蟾酥一包一包整齐地放在上面,最后加盖密封。封存贮藏的蟾酥,越陈越黑,品质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