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更新时间:2014-03-05】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根据近年我省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2007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农作物种植品种、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08年我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将偏重发生。各类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分别为:小麦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其中小麦纹枯病将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及淮河以南地区将中等至偏重发生,小麦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将偏重发生,小麦蚜虫将中等发生。油菜菌核病将偏重发生。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两迁”害虫将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将偏重发生,二化螟和中、晚稻稻曲病将中等发生。棉花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盲蝽象、棉蓟马中等至偏重发生,枯萎病中等发生,棉铃虫偏轻发生。预计2008年全省小麦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4600万亩次,油菜菌核病为900万亩次,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为13000万亩次,棉花主要病虫为3050万亩次。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一)小麦病虫
1、小麦纹枯病:全省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1500万亩。
2、小麦白粉病:沿淮、淮北麦区偏轻发生,感病品种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600万亩。
3、小麦赤霉病:沿淮及其以南麦区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700万亩。
4、小麦吸浆虫:沿淮、淮北常发区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300万亩。
5、小麦蚜虫:全省中等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1500万亩。
6、麦蜘蛛:轻发生。
(二)油菜菌核病
预计沿江及江淮油菜主产区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约900万亩。
(三)水稻病虫
1、“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偏重至大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35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3000万亩次。
2、二化螟:中等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1300万亩次。
3、三化螟:轻发,预计全省发生面积300万亩次。
4、纹枯病: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3000万亩。
5、稻曲病:中、晚稻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1200万亩。
6、稻瘟病:老病区感病品种偏重流行,预计全省发生面积400万亩。
7、条纹叶枯病:部分稻区的单季粳稻、糯稻感病品种中等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300万亩。
(四)棉花病虫
1、棉铃虫:转Bt基因抗虫棉偏轻发生,非抗虫棉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600万亩次。
2、盲蝽象: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800万亩次。
3、棉花叶螨: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600万亩次。
4、棉蚜: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50万亩次。
5、棉蓟马:沿江棉区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600万亩次。
6、枯萎病:全省中等发生,其中淮北棉区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00万亩。
二、预测依据
(一)小麦病虫
去年我省小麦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好,小麦播种适时,播种质量高,出苗整齐,但利于小麦纹枯病冬前侵染。据各地近期调查,小麦纹枯病已普遍发生,萧县、埇桥区、灵璧县、颍东区、太和县、阜南县、涡阳县、蒙城县、颍上县、寿县、明光市、怀远县、来安县等地平均病株率为3.6%~10.6%,发生数量低;但泗县、凤阳县和凤台县分别高达14.6%、15.1%和35%,其中凤阳县较近5年同期下降7.9%,凤台县为近3年同期的2.24倍。2007年小麦白粉病在沿淮和淮北麦区中等发生,其中皖麦50、烟农19、豫麦70等感病品种偏重发生,菌源广泛存在。受冬季持续低温雨雪的影响,小麦蚜虫和麦蜘蛛越冬基数较低,目前小麦蚜虫大多数地区未见,麦蜘蛛每市尺行长发生数量一般均在10头以下,数量低。小麦吸浆虫近年在常发区发生有所回升,2007年5月中旬剥穗调查,阜南、埇桥、泗县、颍东、蒙城、太和等地虫穗率均在13%以上,百穗虫量分别为361头、265头、226头、124头、38头、35头,大部分地区数量高。
当前小麦苗情好于往年。全省一、二类苗面积占90%以上。淮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烟农19、皖麦19、皖麦52、皖麦50、新麦18、泛麦5号、邯6172、豫麦70等多不抗纹枯病、白粉病,淮河以南主栽品种扬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不强。
2008年元月中、下旬我省遭遇长时间低温大雪天气,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2~4.5℃,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2倍以上,异常天气对麦蚜、麦蜘蛛的越冬存活不利;土壤湿度长时间偏大,且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壳形成、小麦纹枯病菌扩展蔓延和小麦吸浆虫在土壤中破茧上升。气象部门预报,2008年春季(3~4月)降水量淮北比常年略多,淮河以南地区接近常年或略少;平均气温全省比常年略高,但气温变幅较大。气象条件仍利于淮北主产麦区小麦病害的流行和吸浆虫的发生。
(二)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菌源广泛。菌核病是我省油菜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常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菌源广泛存在。1月份全省降水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菌核萌发。
目前田间已见病株。桐城市1月7日调查,平均叶病株率为0.86%,最高达2%;徽州区2月16日普查,田间已发病。
冬季持续低温,降低植株抗病性。自1月中旬~2月上旬,我省遭遇长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油菜受冻面积大,特别是部分早播早栽类型和特迟播弱、小苗遭受严重冻害,植株抗病性下降。近日调查,桐城市叶片冻害率13.6~31%;徽州区平均单株受冻、伤叶片3.5片。同时,雪压造成叶柄拆断等受损形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
我省主栽品种皖油18、皖油14和绵油12等多为感病品种。若春季后期气候继续有利,将有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三)水稻病虫
近年来,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进入了新一轮重发周期,东南亚邻国虫源地以及我国南部稻区的水稻品种抗性差,导致迁入我省虫源显著增加;自去年以来的“拉尼娜”现象可能引发异常气候,有利于“两迁”害虫发生;我省稻区褐飞虱均以生物型Ⅱ为主,对现行推广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致害性高;同时,单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四稻混栽有利于初迁虫源定殖和种群壮大。
据全省37个水稻监测点2007年11月下旬剥查,螟虫冬前基数下降明显,其中二化螟冬前每亩平均虫量为1795头,较2006年、2005年同期分别减少45.8%、47.7%;三化螟冬前每亩平均虫量为77头,较2006年、2005年分别减少72.3%、90.2%。1月中旬至2月上旬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导致了螟虫冬后死亡率提高。据庐江县2月15日剥查,二化螟死亡率为20.2%,是近三年均值的2.9倍;三化螟死亡率高达58.6%。栽培制度和食料条件继续有利于螟虫发生。
水稻纹枯病是我省常发性病害,田间菌源充足,加之水稻品种普遍不抗病,同时密植、高肥栽培条件将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我省大部分稻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易感稻曲病,部分粳稻、糯稻和籼杂品种高感稻瘟病,若破口至抽穗期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稻曲病和稻瘟病流行。据庐江县2007年11月26日调查,每平方米杂草有灰飞虱0.54头,2008年2月15日调查未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降低了条纹叶枯病媒介昆虫灰飞虱的冬后基数,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将轻于前两年。
(四)棉花病虫
转B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棉花病虫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大幅度降低,盲蝽象、棉蓟马、枯萎病发生程度加重。
由于目前棉花种植的品种多,品种间抗虫性有一定差异,种子纯度差,不抗虫杂株多的棉田及非抗虫棉田,食料条件对棉铃虫发生相对有利。冬前棉铃虫挖蛹调查,各地蛹量差异较大,无为县、繁昌县、望江县、宿松县亩蛹量分别为66.7头、58头、58头、6.7头,其中无为县为去年3.4倍,繁昌县较常年均值低12.5%,望江县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宿松县与偏轻发生的近四年相近,萧县、颍东区、太和县、东至县未见蛹;1月份连续雨雪低温天气,不利于越冬蛹存活。2007年我省枯萎病发生程度为近年最重的一年,田间菌源广泛存在,且棉花主栽品种多不抗枯萎病。
省气象部门预报,2008年汛期(5~9月)降水量淮河以南比常年略偏少,淮北接近常年,部分地区略多,可能会出现内涝或短时洪涝。全省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高温日数(≥35℃)较常年偏多。有利于棉花叶螨、棉蓟马、棉铃虫及淮北棉区盲蝽象、枯萎病的发生。
( 来源:安徽植保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