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究竟要治到哪一天
【更新时间:2014-03-04】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安徽省寿县刘本贵来电话说,当地水稻褐飞虱发生重,经过前期多次打药后,田间褐飞虱数量得到了一定控制,但田间仍然有很多褐飞虱,而且多次打药让农民心生厌烦,很多农民都问,这褐飞虱究竟要打药防治到哪一天。兴化市临城镇种田大户谢如进9月11日来电话问,现在气温降低了,稻田里的褐飞虱会不会停止生长发育,还要不要用药防治褐飞虱。据了解,他家的直播稻在8月底齐穗,现在处于灌浆初期。另有读者来电话问,褐飞虱什么时候从稻田向外迁出。
一、10℃左右褐飞虱也能正常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褐飞虱卵期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0.6℃。褐飞虱卵在25℃左右孵化率最高,达91.5%,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12-13℃条件下褐飞虱4龄和5龄若虫均能正常生活与活动。褐飞虱长翅型雄成虫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为9-30℃,长翅型雌成虫为10-32℃。在20-33℃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成虫寿命缩短。褐飞虱雌成虫寿命在25℃下为22天,在17-20℃时寿命长达30天。气温较高时,褐飞虱雌成虫的产卵率较高。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如果气温低于17℃,褐飞虱卵巢管不能发育,但将这些成虫每天只放在较低温度下几小时,几天后,它们在低于17℃的温度下也能产卵。
二、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外迁
褐飞虱在北纬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受季风进退的气流制约。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5月份,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迁入两广南部发生区(北纬19°到北回归线),在该区繁殖2-3代,于6月份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随季风北迁,主降于南岭发生区(北回归线至北纬26-28°),7月中下旬南岭区早稻黄熟收割,再北迁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褐飞虱,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在我省,北部地区褐飞虱从稻田南迁的时间比南部地区早,在沿江、苏南地区常出现来自山东、淮北等地的褐飞虱成虫回迁峰。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外来虫源区,每年虫源迁入的迟早和数量对当地褐飞虱的发生早迟、世代数和发生程度有较大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资深褐飞虱研究专家程遐年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我省种植双季稻时褐飞虱大发生的年份,一直到国庆节还要打药防治褐飞虱,有“站在田头迎国庆”的说法。褐飞虱在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活动能力和生长发育会受到较强抑制。近期我省气温有所下降,褐飞虱的活动可能受到一定抑制,但如果没有较强的北方冷空气南下,褐飞虱不会大量迁出,而且今年我省很多地方直播水稻播种迟,成熟迟,稻田食料充足,稻飞虱迁出时间也会相应推迟。
稻田中只有长翅型褐飞虱成虫会外迁,短翅型成虫和若虫不会迁出田外,仍能对水稻造成危害。生产上主要看田间稻飞虱的虫量,达到防治指标就要用药。水稻后期褐飞虱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1000头,也就是一穴有10头左右。离收获期不远的水稻,茎秆等组织老化,耐褐飞虱危害的能力较强,防治指标可以适当提高。离收获还有1个月以上的水稻,为减少打药次数,宜将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异丙威等速效性好的药与扑虱灵、锐劲特等持效期较长的药混合使用。离收获时间较短的水稻,考虑到农药残留问题,宜在气温较高时放干田水,用熏蒸效果好、残效期短的敌敌畏拌毒土撒施,熏杀害虫。但应注意,气温低时用敌敌畏熏蒸效果不太好。
资料链接
褐飞虱成虫长翅型为迁飞型;短翅型为居留繁殖型,繁殖力较强,只有长翅型褐飞虱才迁飞。迁入地水稻若正值分蘖期或孕穗期,褐飞虱繁殖的后代多为短翅型,1-2代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及水稻进入灌浆成熟期,长翅型比例又迅速增大,大量迁出。食料条件、虫口密度是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外部诱发因素。一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有利于短翅型产生,黄熟期有利于长翅型产生;虫口密度过大会诱发长翅型比例增高。
褐飞虱喜温喜湿,生长适温为20-30℃,最适温为26-28℃,适宜相对湿度在80%以上。盛夏不热、深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褐飞虱成虫有强趋光性,晚间8-11时扑灯多。在温度26-28℃条件下,成虫寿命15-25天,产卵前期2-3天,卵期7-8天,若虫期10-12天。雌虫繁殖力强,每雌产卵150-500粒,多者可达700-1000粒。成虫、若虫多群集于稻丛基部附近取食,一般不大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