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优培九”的试验示范综述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更新时间:2014-01-10】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摘要:本文报道在凤阳县引种示范种植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并对其进行生育期观察,抗逆性鉴定和产量测定的田间试验结果,并探讨栽培技术模式。
关键词:两优培九 对比试验示范 栽培技术要点
1 概况
我县生产上广泛种植的三系杂交稻“汕优63”等组合由于使用年限较长,种性退化,造成其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等诸多性状下降,并且其较差的米质,直接导致市场销路不畅,为此我们引进了高产优质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我县进行多点实验示范种植,并做了系统观察其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2 材料和方法
2.1材料 实验示范组合“两优培九”是采用培矮64S为母本,中籼9311为父本两系法配组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亚种间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的中熟籼型杂交稻组合。对比组合是三系杂交稻“汕优63”。
2.2实验示范设计 实验示范点按统一方案实施,示范点安排在凤阳县的城南、小溪河、梅市、刘府、城东、城西等六个乡镇。
2.3实施及管理 各示范点在5月2日、3日播种插秧,在6月10-13日移栽,前茬为小麦,其他管理同常规栽培管理。
3 结果和分析
3.1生育期特性 “两优培九”比“汕优63”较晚进入拔节孕穗阶段,抽穗成熟推迟,平均整个生育期长8天。在梅市示范点,“两优培九”在正常灌水条件下生长,生育期为150天,比“汕优63”长5天;由于受干旱影响,在刘府示范点的“两优培九”生长延迟,整个生育期达到了158天,比“汕优63”长了13天。
3.2经济性状 根据田间观察,在正常有水条件下,“两优培九”的分蘖能力明显强于“汕优63”,如在城南、梅市、小溪河、城东示范点;在城西、刘府由于受干旱影响,分蘖能力下降,最高茎蘖数低于“汕优63”;“两优培九”的每穗实粒数(150粒)及总粒数(179.3粒)都比“汕优63”的每穗粒数(117粒)及总粒数(131.4粒)要明显增多;两者千粒重相差无几,“两优培九”略低0.6g;在结实率方面,“两优培九”为83.6%,大大低于“汕优63”的89%;即使在表现较好的城东示范点也仅有84.9%(见表2)。说明“两优培九”生育后期肥水运筹尤为重要,也是生产中主功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3.3抗性 在试验示范田中,“两优培九”没有发生白叶枯病、稻瘟病,但易感稻曲病,在抽穗前后各防治一次的,只有零星发生。说明“两优培九”虽然易感“稻曲病”,但只要及时预防,是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4产量 综合各示范点“两优培九”的实收产量平均达到608.0kg/666.7m2,而“汕优63”只有503.5kg/666.7m2,差异显著。其中在梅市示范点,产量最高,每666.7m2达到650.4kg,最低刘府、城西示范点,每666.7m2也达到575.5kg和575.9kg,也明显高于“汕优63”的产量。
4 思考与建议
综合各试验示范点的情况,“两优培九”在我县去年较干旱的条件下,仍表现出高产、抗病的特性,对水的依赖性较大,缺水影响了分蘖能力,延迟了生育期,降低了产量。按照传统的栽培模式“两优培九”的产量达到608.0kg/666.7m2,基本上获得了丰收,但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根据“两优培九”的特征特性,若改传统的数量型栽培模式为质量型栽培,归纳起来为“壮秧、扩行、减苗、调肥、调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可行的。
5 “两优培九”的栽培技术要点
5.1播种育秧 4月下旬适时早播,秧龄35天左右。栽插666.7m2的稻田,需播种1kg左右,长秧龄的应略微减少。最好采用旱育秧,育成带1-2个分蘖的壮秧,力争壮苗早发,为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5.2栽插 扩行缩株,按9×4寸或4×8寸规格栽插,每666.7m2的基本苗在5万左右,前期要稳发稳长,高峰苗控制在25万以内。
5.3调肥 一般每666.7m2需施30kg的过磷酸钙和15kg的氯化钾,而且要增施有机肥;每666.7m2需施纯N15-17.5kg,其中40-50%与磷、钾肥、有机肥一起施入作为基肥;分蘖肥占20-30%,穗粒肥占30%左右,突出抓好生育后期的肥水管理,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
5.4控水 前期要求浅水活棵,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以根促蘖;中期目标是促根和控蘖,主要措施是烤田;后期要求干干湿湿,一般收割前5-7天断水,充分发挥水稻上部顶叶的光合效率,发挥两次灌浆的生理效应,确保大穗大粒。
5.5病虫防治 注意防治稻曲病,在破口期、齐穗期重点预防,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治结合,其它病虫草害的防治按常规管理措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