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更新时间:2014-02-03】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中华绒整蟹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养蟹业的发展,蟹苗供不应求,人工育苗规模不断扩大,但育苗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作者结合几年来在江苏、山东等地育苗工作的实践,对河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产蟹的选择与交配
1.1亲蟹的选择以长江水系亲蟹为佳,“辽蟹”次之,“欧蟹”不宜选用。来源有三:一是从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中捕获的性成熟亲蟹,二是池塘人工养殖的性成热亲蟹,三是从沿海或河口区捕捞的抱卵蟹。当前,多选择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中生长的性成熟“绿蟹”培育抱卵蟹。亲蟹选择要求:体质健壮,个体大,肥满度高,活力强,附肢齐全,无伤病。雌雄蟹比例为3:1—4:1.5。亲蟹收集的时间:“长江蟹”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辽蟹”在10月中、下旬。亲蟹收集后集中消毒,消毒药物以无残留、无伤害的药物为佳。亲蟹暂养池应先期用漂白粉、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待水质稳定,溶解氧DO>5mg/L、pH为7.5—8.5时,才可放养亲蟹,放养密度为20—25只/平方米。
1.2交配亲蟹在暂养池精心喂养一段时间,当水温在10℃左右时,逐渐向池中注加海水,使池水盐度缓慢升到12‰一20‰,不久成熟亲蟹便追尾、抱对、交配。河蟹交配的环境对卵的质和量影响较大。实践证明,选择土池进行交配较水泥池好。土池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并铺以10—15厘米细沙,池塘面积以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m。交配时间一般分为冬前和冬后两个阶段,无论冬前还是冬后,都应保持水温10℃以上。交配时间应控制在1周左右,避免2次交配,以免造成流产、死卵或胚胎发育不良等。交配完毕应将雄蟹全部挑出。
1.3抱卵蟹的培育抱卵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抱卵蟹的培育分室外和室内两步进行,室外土池培育关键要进行防逃,经常换水,根据天气变化调节水位,清除池中残饵、死蟹和杂物。培育期每天投喂适当饵料,饵料应多样化,动植物性饵料均投,如小杂鱼、蛤肉和青菜。育苗前1个月将抱卵蟹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以便人工控制孵化时间。亲蟹进入室内时用孔雀石绿或高锰酸钾消毒,同时工具也要彻底消毒。室内池放养密度在20—30只/平方米。室内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升温,加强饵料质量和水质管理。升温应采取螺旋式升温方式,保证积温,防止温度突变。水温15℃以前日升温小于1℃,15℃以后日升温小于0.5℃。饵料应选抄蚕、蛤肉和鱼粉等优质饵料。池水深度控制在30—50cm,日换水1/3—1/2,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经过20多天的培育,待水温达到19℃左右,胚胎心跳达150—200次/分钟,即可排幼育苗。
2幼体培育
2.1布苗布苗前2—3天,先将布苗池洗刷干净,彻底消毒,注加过滤海水50—60cm(盐度与暂养池同)充分暴气。若采用肥水育苗,需同期接种藻液,施肥培养藻类;若采用清水培育,需用漂白粉杀死藻类和其它原生动物。将胚胎发育正常、心跳120次份钟以上的抱卵蟹装入蟹笼,用10x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消毒40分钟,洗净,放布苗池中布苗。布苗密度控制在20万/立方米左右。
2.2育苗抱卵蟹排出的溞状幼体分5期(Z1一Z5),Z5蜕皮后变成大眼幼体M,M蜕皮变成幼蟹。个体发育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育苗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育苗池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幼体的蜕皮、变态。Z1一Z5的适宜温度为19—25℃,水温要求相对稳定,日升温在0.5℃左右。若幼体活力强、饵料丰富、水质好,可采取温度高限培育,但日温差变化应小于1℃。 溶氧 育苗池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幼体的生长发育,处于变态期的幼体,耗氧量高于同期幼体,大个体比小个体耐低氧能力强,当DO<2mg/dm3,则引起幼体死亡,DO在2—5mg/dm3,幼体生长缓慢,发育不齐。因此,在幼体培育过程中要连续充气,以保证DO>5mg/dm3。
盐度河蟹溞状幼体适盐性广,在8‰一33‰盐度范围内均可正常发育,由于幼体对氧的消耗率随盐度的增高而增高,而水中溶氧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同时,盐度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而影响幼体的呼吸和代谢,因此,幼体培育的盐度以25%左右为宜。
饵料饵料搭配合理,可使幼体摄食的营养成分全面、幼体健壮、生长快、各期变态顺利。河蟹幼体的开口饵料是单细胞藻类,肥水育苗在布苗前2—3天接种藻液,如小球藻、硅藻、扁藻等,同时施加氮、磷肥,以培养藻类,使其达到一定密度,眼观水色呈鲜绿色。清水育苗可用酵母、藻粉、蛋黄代替,但幼体发育不如天然开口饵料好。Z1变Z2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此,要保证Z1开口饵料适口、足量、营养丰富,使Z1顺利变为Z2。Z2、Z3主要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部分单胞溞类为主要饵料,投喂量根据检查池中残饵量而定。Z4、Z5以卤虫无节幼体、大卤虫和桡足类为主要饵料,附以蛋羹、鱼糜。M期以大卤虫、桡足类、蛋羹、鱼糜为主要饵料。Z5变M是育苗成败的又一关键,应保证饵料充足、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避免自残和窒息死亡。
水质管理育苗用水应无毒、无害、溶氧丰富、水质清新。水中重金属离子、氧、氮化物、硫化物等对幼体的生长发育有毒害作用,应采取措施进行清理。重金属离子超标,可用2—8x10的负6次方EDTA处理,氨、氮化物、硫化物等含量过高,可通过充气增氧、调节pH、换水、倒池、吸污等措施处理。
3病害防治
育苗过程中,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尤为重要。温度、盐度的变化,饵料投喂和有毒代谢物积累是引起细菌病和原生动物病发生的基础。因此,必须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要经过多次过滤处理,定期用土霉素、呋喃西林、氯霉素等药物处理,以防病菌感染。饵料投喂要适口、适量、高营养,保证幼体健康活跃,提高抗病力。对投喂的天然饵料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带入水中。
常见病的防治:①寄生虫病:主要是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寄生引起,可用50—60x10的负6次方甲醛液全池泼洒,6小时后换水,或用1X10-6(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全池泼洒,10—12小时后换水,用30x10的负6次方新洁尔灭药浴1小时效果也较理想。②细菌病:主要由丝状百丝菌附着头部和附肢表面,影响幼体摄食和活动。早期发病用孔雀石绿6x10的负6次方全池泼洒,或用0.8—1X10的负6次方高锰酸钾全池泼洒,或2x10的负6次方氯霉素全池泼洒,在用药的同时,辅以优质饵料,增强体质,促使蜕皮。③丝状藻类引起的疾病:这些藻类附着在幼体上,影响其摄食和活动,可通过换水和控制光照抑制藻类发生。④其它病害:如水蜈蚣、剑水蚤、摇蚊幼虫等敌害,通过育苗前严格清池消毒、进水过滤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