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褐蝽的发生与防治
【更新时间:2014-01-15】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2001年8月上旬,长丰县双墩、杨庙、下塘、土山等乡镇水稻田稻褐蝽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3500亩。一般田块百丛虫量150-300头,被害株率达20-30%;严重地田块,百丛虫量达2417头,被害株率80-90%。受害田块损失严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稻褐蝽的防治。现就稻褐蝽的发生与防治作如下介绍。
1、为害症状。成若虫刺吸水稻茎叶和稻穗汁液,影响水稻生长、结实,以穗期受害造成损失最大;抽穗扬花期受害,花器凋萎变成空壳,灌浆乳熟期受害,重的成秕谷,轻的结实不良,降低米质。
2、发生规律。初孵若虫多聚集在卵附近,二龄后向稻田中间爬行扩散,8月上中旬水稻齐穗灌浆期进入成虫期,集中穗部刺吸谷粒,水稻黄熟期坠落休眠越冬。成若虫均有群集、避光、假死、坠落习性。白天多藏在稻丛中、下部,早晚和阴雨天爬到稻株中、上部为害,翅不发达,不能飞行,靠爬行扩散,随水流、粪、草、秸秆的运转而传播。
3、形态特征。若虫共五龄。二至三龄体形圆形至椭圆形,体色红褐色至灰褐色,体长1-4毫米;四至五龄椭圆形,胸背淡褐色,腹背黑褐色,体长4-8.5毫米,背部有8个明显的白点及小盾片和翅芽相连形成波状边缘。
4、防治方法。对生育期早的田块可亩用病虫杀75毫升或辛硫磷40-60克对水60千克喷雾。对生育期迟的田块可选用90%敌百虫100克对水600千克向稻株中、下部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