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更新时间:2014-01-20】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全国分布和流传很广,对水稻危害性很大,是一种检疫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60%,甚至90%。
一、危害症状。白叶枯病一般为害水稻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成株期症状可分为5种类型:
1、叶缘型:又称叶枯型,是最常见的典型病斑。主要为害叶片。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因此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初形成暗绿色短线状斑,随即扩展为短条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向上或向下延伸,形成长条斑状,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黄,最后转为黄褐色或灰白色,且病健组织交界处有明显的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限分明;籼稻病斑多呈黄褐色或橙黄色,病健界限没有粳稻那么清楚。
2、急性型:多发生在多肥、深灌、高温闷热、连阴雨多和易感病的品种上。病叶青灰色或暗绿色,并迅速失水,向内卷曲,呈青枯状。一般仅限于上部叶片,不蔓延全株,凡有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区在急剧发展。
3、凋萎型:一般在秧田后期和大田分蘖返青期发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片叶尖失水,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紧不能展开,由于失水而下垂呈凋萎状。其他叶片仍保持青绿,很像螟虫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区别在于茎部无虫伤孔。剥开青卷的枯心叶,常发现叶面,特别是叶缘的水孔有密黄色球状菌脓,如将外叶鞘剥去,可见到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可见到黄色菌脓溢出。
4、中脉型。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片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常常没有出穗就死去。
5、黄化型:是不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病初期心叶并不枯死,仅可见不规则褪绿斑,进而扩展为大块枯黄的病斑。病叶基部有时出现暗绿色小条斑。
二、发病过程与环境的关系。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水稻黄单胞菌、细菌,黄单胞杆菌属。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上越冬,新稻区以带菌的种子初次侵染,老病区以带菌的稻草初次侵染。干燥稻草上的病菌可存活1年左右,并且存活率很高,传病率也高,成为水稻整个生育期发病的不间断菌源。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足够的菌源,至于流行程度的轻重则受气候、水肥管理、品种感病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1、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糯稻最抗病,粳稻比籼稻抗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面水孔少的品种比叶面水孔多的品种抗病,而种植感病品种更易流行成灾。同一品种苗期到分蘖期较抗病,分蘖末期抗病力下降,孕穗期易感病,抽穗期最易感病。因此,菌源充足,气候适宜,品种易感病三者条件吻合则会导致病害大流行,反之不会大流行。
2、气候条件。7-8月份高温、高湿、大风暴雨是白叶枯病流行的气候条件。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6-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短,病菌侵入至症状表现只3-5天左右,再侵染次数增多,低于17℃和高于35℃的连续低温和高温则不会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因为温度高低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暴雨和台风可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磨擦,能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即使是露水大个别田块发病也重。病菌可随水传播到较远的稻田,引起连片发病,也可随风作短距离传播,依风向风速传播半径约60-100米。人在大田作业或顺田边行走,都可能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病菌传播,助长病害扩散。
3、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凡施用氮肥过多、过迟、过于集中,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使植株疯长,株行间密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的抗病力就会减弱。一般平原比丘陵发病重,丘陵比山区发病重,不背风比背风发病重,受水淹比不受水淹发病重。
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而长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对发病影响更大,这主要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并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节后深灌发病更严重。因此,适时适度烤田对防治白叶枯病非常重要。
三、防治措施。由于白叶枯病菌源来路广,传播途径多,再侵染频繁,暴发流行速度快,侵染时间长,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 效措施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杜绝病菌来源,在无病区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进种子,严防病菌传入。尽量采用包衣种子,也可用强氯精、叶枯宁等药剂来处理种子。严格处理好病稻草,病稻草堆放要远离秧田,不使病菌接触种、芽、苗、水等,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加强肥水管理,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厩肥,大田要施足基肥,及早追肥,巧施穗肥,不偏施氮肥,氮、磷、钾及微肥平衡施用,一旦田间发现病株,不可再施氮肥,否则会使稻株贪青徒长,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引起湿度增加,造成发病的田间小气候,而且还会使稻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致使抗病力减弱。严防大水淹没秧苗,培育高素质壮秧,提倡旱育秧和软盘育秧。大田严防串灌、漫灌、深灌,杜绝病田水流入无病田里,对易涝淹的稻田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大田应浅水勤灌,干干湿湿,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对已发病的田块也不宜重烤,以免加重病害。
2、化学防治。老病区秧田期喷药是关键,一般3叶期及拔秧前各施一次药。
大田施药做到"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候有利发病,应实行同类田普查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可选用消菌灵、叶枯宁、消病灵、菌毒清等药剂。各种杀菌剂可交替使用,以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一般5- 7天施药1次,连续2-3次,每次每亩需加水60千克均匀细水喷雾,并在露水干后进行,以免因操作传播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