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水稻洪涝灾后田管技术措施
【更新时间:2014-01-15】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水稻是我省沿淮地区的主要在地农作物,入汛以来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有的被洪水淹没,使水稻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正处于分蘖期至孕穗期的水稻分蘖减少、根系活力下降、肥料流失、叶面病害加重等等。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为此,针对受洪涝危害的程度,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几项补救技术措施:
1、缓排水、洗泥沙。
水稻受洪涝灾害甚至淹没后,要及时采取排水措施,首先要确保中上部叶片露出水面。但在排水时不能一次性将水全部排干,而要保持田间20厘米水层,尤其是雨后遇晴热高温天气更应注意保持水层。在排水的同时要冲洗掉稻叶上的泥沙,亦可采用机动喷雾器大水量喷淋稻叶,使稻叶能进行正常呼吸和光合作用。
2、轻露田,补氮钾。
排水后保持2—3天的浅水层,再排干田水进行一次轻露田,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根系活力。轻露田后结合灌浅水补追一次肥料,一般每亩施尿素5.0公斤、氯化钾5.0公斤,以促进幼穗分化,壮秆大穗。
3、勤测报,重防病。
受洪涝灾害的水稻,更要加强中后期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尤其是白叶枯病、纹枯病有可能在涝后重度发生,要及时用药防治。封锁白叶枯病的发病中心,药剂可选用叶青双、消菌灵等;纹枯病防治可选用井岗霉素、纹枯清等。
4、补粒肥,保活熟。
水稻在破口期前3—5天,每亩补施尿素2.5公斤,抽穗后再进行1—2次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田间保持浅水—湿润灌溉,保持根系活力,活熟到老,提高结实率和粒重,从而弥补因涝灾造成的有效穗不足,保证获得理想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