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大田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
【更新时间:2014-01-26】 【
打印 】 【 关闭 】【 我要顶 】
二化螟属钻蛀性害虫,我地1年发生不完全3代。其中1代危害集中,2、3代相对分散。其幼虫危害水稻分集中--分散--转株3个阶段,即初孵蚁螟开始集中叶鞘内侧危害,约7-10天后吐丝随风迁至周围稻棵,危害心叶并从稻基部近水面处蛀孔侵入,当食料匮乏时又转株危害第2、3株水稻,最后形成"菠箕瘟"。成虫趋光趋绿,常在叶色浓绿、茎粗秆高、叶宽、稀植稻田产卵。幼虫共分六龄,其中蚁螟和三龄前后的幼虫由于虫体小,体壁薄,抗性弱而有利消灭。
防治中稻大田1代二化螟,要在稻田治螟的基础上,抓住以下环节:
1、明确防治对象。主要是秧田未打药或防治不彻底的移栽大田、早栽秆高茎粗叶宽叶色浓绿的品种和田块,特别是栽后断水大田和二段育秧移栽田要列为防治重点。
2、要抓住低龄虫防治。实验证明,虫龄与防效呈负相关,虫龄越低,防效愈好。从当前气候和幼虫发育进度来看,6月15日前多数幼虫仍将处于二、三龄阶段,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防治时间,开展防治。防治指标是:当田间枯鞘率达5%-10%时便应立即用药,此时效果好。另据前二年观察,6月20日后用药,由于虫龄高,抗药性强,防效仅为14.8%。
3、选用生物农药治螟。生物农药高效、安全、无公害、无残留。为有效防治二化螟,各地应大力推广苏云金杆菌制剂,如必杀螟、BT粉剂、特杀螟等,但限于目前虫龄增大,为提高防效,可亩用46%必杀螟35克+18%杀虫双0.3千克对水60千克喷施或泼浇都有较好的防效。其次,短时间深水治螟也有一定效果。已经出现螟害的大田,为省工省药亦可采取防治"枯鞘团"的办法,发现一块治一块,加以补救,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